賴尚緯 NLP訓練師
圖斯特食研堂執行長
當我們與人溝通、寫字甚至聆聽過程,都需將所聽、所說、所看;轉換為感官經驗,那很多重要的訊息在過程中,都容易過度主觀、遺漏、扭曲事實;而有失準確的客觀立場,甚至引發溝通的地雷。我們可把這些話語,歸類出NLP後設模式語言的三種類型,來一一破解。
是不是會發現人與人的日常對話中,經常出現一些耳熟能詳的說話方式,當這些關鍵詞語出現後,彼此就容易誤解對話背後的原因,下面我先簡單舉一些例子吧。
「依照慣例一定要這麼做才是對的」
「算了不說了!說再多也沒用」
「他搞這麻煩一定是對我有意見」
「不讀我的訊息是把我封鎖了嗎?」
「你成績不好將來一定沒出息啦!」
(這些例子不一定要說出來,有時心理這樣想也算是)
剛剛這些內容是不是看起來很熟悉呢?又或者你剛剛才聽完有人(或對別人)這麼說。
過去未曾接觸過NLP「後設模式」的朋友一定常用某些特定角度、觀點來說話,說真的這並沒有錯,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,且在原生家庭或學生時期就已經在這環境下生活;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,但習慣成自然還有得改善嗎?
有的!只要了解問題我們還來得及去修正自己説法方式、與僵化的想法思維,說修正或許會被誤解自己又沒犯什麼錯幹嘛要修正。但是否想過,假如我們一直以為世界觀就是自己所想的現實本體,那就容易阻礙我們自己進一步的成長、寬心。
人類的經驗會從語言溝通上的方式表現出來,就如同去間餐廳我們會觀察店內的菜單、評價等等,來決定這是否為我們想要或喜歡的一間店,因此語言通常會發生在溝通、生活的經驗裡,讓彼此相互連結別具意義。
從剛剛上述所言之中,可以歸類出NLP後設模式語言的三種類型︰
1.一般化
2.刪減
3.扭曲
在我們要來介紹這幾種後設模式的感官經驗前,也讓各位先知道這三種狀況不會只出現在說話上,它們同時也會反應在文字解讀或收聽者的資訊解讀裡。
下面就分別挑出幾種常見例子與問題回饋方式來做分享:
『一般化 』
1.以偏概全:「男人有錢就花心」
花心與金錢、性別沒有絕對關係,非有錢人或女性也是可能會有花心的行為或特質。
2.能力受限:「我對電腦的工作真的沒辦法」
是不懂電腦還是工具的操作,如果願意學習是不是就能改變現況。
『刪減』
1.比較刪減:「他工作能力比較好」
你怎麼會認為好,是哪方面的工作能力好呢?跟你比又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?
2.主詞不明確:「有些人就是見不得別人好」
這邊說的有些人是指誰?如果能指出誰是否被你刪除了哪位重要人設。
『扭曲』
1.猜臆:「他們竊竊私語一定在說是非」
確定對方竊竊私語真的是在說是非嗎?有沒有可能是在討論重要的事情。
2.因果:「我因為學歷不高找工作才會一直碰壁」
高學歷也不保證找工作不會碰壁,應該是要觀察碰壁的原因是什麼才對。
透過這些例子可發現,當我們與人溝通、寫字甚至聆聽過程,都需將所聽、所說、所看;轉換為感官經驗,那很多重要的訊息在上述這些舉例過程下,都容易過度主觀、遺漏、扭曲事實;而有失準確的客觀立場。
當個人的世界觀被限制住了,可想而知語言的溝通能力也容易被固化,不過真正要改變的其實不是語言或技巧,而是自身的價值、信念、思考面的多重組合,透過這些與人相處上的觀察,才容易尋找到原有的重要資訊,也順便過濾掉一些干擾或錯誤的語言陷阱,那在人際溝通上就能迎刃有餘而豁然開朗了。
是不是會發現人與人的日常對話中,經常出現一些耳熟能詳的說話方式,當這些關鍵詞語出現後,彼此就容易誤解對話背後的原因,下面我先簡單舉一些例子吧。
「依照慣例一定要這麼做才是對的」
「算了不說了!說再多也沒用」
「他搞這麻煩一定是對我有意見」
「不讀我的訊息是把我封鎖了嗎?」
「你成績不好將來一定沒出息啦!」
(這些例子不一定要說出來,有時心理這樣想也算是)
剛剛這些內容是不是看起來很熟悉呢?又或者你剛剛才聽完有人(或對別人)這麼說。
過去未曾接觸過NLP「後設模式」的朋友一定常用某些特定角度、觀點來說話,說真的這並沒有錯,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,且在原生家庭或學生時期就已經在這環境下生活;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,但習慣成自然還有得改善嗎?
有的!只要了解問題我們還來得及去修正自己説法方式、與僵化的想法思維,說修正或許會被誤解自己又沒犯什麼錯幹嘛要修正。但是否想過,假如我們一直以為世界觀就是自己所想的現實本體,那就容易阻礙我們自己進一步的成長、寬心。
人類的經驗會從語言溝通上的方式表現出來,就如同去間餐廳我們會觀察店內的菜單、評價等等,來決定這是否為我們想要或喜歡的一間店,因此語言通常會發生在溝通、生活的經驗裡,讓彼此相互連結別具意義。
從剛剛上述所言之中,可以歸類出NLP後設模式語言的三種類型︰
1.一般化
2.刪減
3.扭曲
在我們要來介紹這幾種後設模式的感官經驗前,也讓各位先知道這三種狀況不會只出現在說話上,它們同時也會反應在文字解讀或收聽者的資訊解讀裡。
下面就分別挑出幾種常見例子與問題回饋方式來做分享:
『一般化 』
1.以偏概全:「男人有錢就花心」
花心與金錢、性別沒有絕對關係,非有錢人或女性也是可能會有花心的行為或特質。
2.能力受限:「我對電腦的工作真的沒辦法」
是不懂電腦還是工具的操作,如果願意學習是不是就能改變現況。
『刪減』
1.比較刪減:「他工作能力比較好」
你怎麼會認為好,是哪方面的工作能力好呢?跟你比又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?
2.主詞不明確:「有些人就是見不得別人好」
這邊說的有些人是指誰?如果能指出誰是否被你刪除了哪位重要人設。
『扭曲』
1.猜臆:「他們竊竊私語一定在說是非」
確定對方竊竊私語真的是在說是非嗎?有沒有可能是在討論重要的事情。
2.因果:「我因為學歷不高找工作才會一直碰壁」
高學歷也不保證找工作不會碰壁,應該是要觀察碰壁的原因是什麼才對。
透過這些例子可發現,當我們與人溝通、寫字甚至聆聽過程,都需將所聽、所說、所看;轉換為感官經驗,那很多重要的訊息在上述這些舉例過程下,都容易過度主觀、遺漏、扭曲事實;而有失準確的客觀立場。
當個人的世界觀被限制住了,可想而知語言的溝通能力也容易被固化,不過真正要改變的其實不是語言或技巧,而是自身的價值、信念、思考面的多重組合,透過這些與人相處上的觀察,才容易尋找到原有的重要資訊,也順便過濾掉一些干擾或錯誤的語言陷阱,那在人際溝通上就能迎刃有餘而豁然開朗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