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威伸
赫威思首席講師
13~18歲的小孩已是青少年了,急切想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大人,準備他接下來的成年禮。這時父母的教養策略,可能也要轉為:聆聽、尊重、認同、伴行、參考座標。
上篇談到日常催眠與親子教養,得到很多回響,要求再談對第二、三階段小孩的親子教養催眠。很高興,這次就先來談對階段三的小孩的親子教養催眠吧。
如前文講的,階段三的小孩約13~18歲。這時小孩已是青少年了,急切想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大人,準備他接下來的成年禮。這時父母的教養策略,可能也要轉為:聆聽、尊重、認同、伴行、參考座標。
這階段的教養,的確讓很多父母傷透腦筋。從父母的眼光看,小孩不離童稚又想裝大人。常嚷嚷著要有己見,要民主。但又不能堅持或自我負責。特別是上個教養階段,或許關係上已有一些矛盾、怨懟在,更是無從入手教養。不過,也不必傷心或失望,事情總是會好轉的。重點是,要怎麼去重新找到這拐點。
你的小孩就是你的小孩,別人奪不走的。要的是,你的耐心,新的心態、有趣的對待方法。這也是我們要介紹這,「日常性催眠」的親子教養的意義所在。
這也讓我想起,曾經對我在讀高中的大兒子的一段教養故事。那時他正在瘋打藍球,也對當時的偶象---喬丹很著迷。除了有買印有他商標的鞋子、帽子、運動衫外,也瘋玩與喬丹對打的電競遊戲。平常都在客廳里聯著電視玩。那天是周日下午,聽他媽說已玩一上午了,下午還在玩。而他上次的英文考試考得並不理想。叫他去讀書,就是賴著不去。
我是上午外出辦事才回來的。也沒吭聲,就輕輕的挨到他左邊身旁看他打。當他打得精采時,也跟著興奮叫二下。就這樣可能有五、六分鐘。也趁著他結束一局時,問他灌藍的英文怎麼說,他回首看我一下,很快就說:Slam dunk. 我輕鬆的誇他怎那麼利害,連這英文字典都找不到的詞都知道。他也沒說什麼,只是左邊肩膀稍聳一下,就放鬆下來。我趁機再貼近一點與他同看。
可能再過二、三分鐘後,我借他閃過喬丹然後灌藍成功時說:喬丹的英文很好耶。他不經意的回說:對阿。然後,突然轉頭過來說,他是美國人,英文當然很好…。我說:是呀。不過,也不是每個美國人,英文都很好喔。不然,當時美國第一夫人希拉蕊,不會代表克林頓成立委會,推動美國青少年英文提升計劃的。這事他也知道,所以,嗯一聲後沒多吭,轉頭又再玩。我也跟著看,沒再說話。可能不到兩分鐘後,他開始收拾遙控器不玩了。我問他:怎麼啦,不玩了阿。他說:嗯,我要去讀英文去了…。
說實話,我兒子那時已一米八以上,如與我吵起來,我也會覺有壓力的。沒想到,他就收拾收拾後,回房讀書去了…。這件事,給我很大啓發:用對了方法,縱使不是很直接,這階段的小孩也會聽懂你的心意的。自動去貼你的心的。但是,如方法還沒用對前,這階段小孩,他也不自覺的在追求自主權時,與權威的衝突、分歧、疎離,是常有的事。而且是,一次又一次的衝撞、絕裂、分離。會到什麼時候停止? 沒人知道。只有在雙方那一次或那一天,突然,一方或雙方同時,放鬆下來,聆聽對方,認同對方、接受對方…這種緊張關係,才會突然嘎然而止…。不然,就會像動物界,急欲成年的青壯、毛噪獅子,與父母衝突撕咬失敗後,幸幸然離群而去的畫面,也會常在人間發現…。
與這階段小大人的相處之道,就是要發自內心的尊重、聆聽、認同、接納。你能做的就是伴行、給予參考坐標。
「尊重」是指,知道他的想法,也知道他在生理上、性格上已進入,類獨立思考的階段。雖沒明說,但是總是渴望被父母在乎。尊重,不等於就是同意,而是知道了,聽到了。
然後,多「聆聽」他行為背後的想法。給予「認同」。通常,只要是你的小孩,想法不會乖異到,太不可思議。先認同他吧。讓他放下頑冥、爭面子的心。
再來,就是「接納」他的想法或行為。只要不是違科犯法或立即的危險,總是讓他有機會,可以自己歷練嘗試,增其自我認同感。
所以說,你能做的,對小孩最好的教養,就是當前面的各條件都做到了,就「伴行」與當他的「參考坐標」。即,保持一點距離,看著他前進 (反正,你也跟不了他一輩子),必要時才出現,給他當修正行為或做為的「參考座標」。
祝福你 --- 天下父母心。
上篇談到日常催眠與親子教養,得到很多回響,要求再談對第二、三階段小孩的親子教養催眠。很高興,這次就先來談對階段三的小孩的親子教養催眠吧。
如前文講的,階段三的小孩約13~18歲。這時小孩已是青少年了,急切想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大人,準備他接下來的成年禮。這時父母的教養策略,可能也要轉為:聆聽、尊重、認同、伴行、參考座標。
這階段的教養,的確讓很多父母傷透腦筋。從父母的眼光看,小孩不離童稚又想裝大人。常嚷嚷著要有己見,要民主。但又不能堅持或自我負責。特別是上個教養階段,或許關係上已有一些矛盾、怨懟在,更是無從入手教養。不過,也不必傷心或失望,事情總是會好轉的。重點是,要怎麼去重新找到這拐點。
你的小孩就是你的小孩,別人奪不走的。要的是,你的耐心,新的心態、有趣的對待方法。這也是我們要介紹這,「日常性催眠」的親子教養的意義所在。
這也讓我想起,曾經對我在讀高中的大兒子的一段教養故事。那時他正在瘋打藍球,也對當時的偶象---喬丹很著迷。除了有買印有他商標的鞋子、帽子、運動衫外,也瘋玩與喬丹對打的電競遊戲。平常都在客廳里聯著電視玩。那天是周日下午,聽他媽說已玩一上午了,下午還在玩。而他上次的英文考試考得並不理想。叫他去讀書,就是賴著不去。
我是上午外出辦事才回來的。也沒吭聲,就輕輕的挨到他左邊身旁看他打。當他打得精采時,也跟著興奮叫二下。就這樣可能有五、六分鐘。也趁著他結束一局時,問他灌藍的英文怎麼說,他回首看我一下,很快就說:Slam dunk. 我輕鬆的誇他怎那麼利害,連這英文字典都找不到的詞都知道。他也沒說什麼,只是左邊肩膀稍聳一下,就放鬆下來。我趁機再貼近一點與他同看。
可能再過二、三分鐘後,我借他閃過喬丹然後灌藍成功時說:喬丹的英文很好耶。他不經意的回說:對阿。然後,突然轉頭過來說,他是美國人,英文當然很好…。我說:是呀。不過,也不是每個美國人,英文都很好喔。不然,當時美國第一夫人希拉蕊,不會代表克林頓成立委會,推動美國青少年英文提升計劃的。這事他也知道,所以,嗯一聲後沒多吭,轉頭又再玩。我也跟著看,沒再說話。可能不到兩分鐘後,他開始收拾遙控器不玩了。我問他:怎麼啦,不玩了阿。他說:嗯,我要去讀英文去了…。
說實話,我兒子那時已一米八以上,如與我吵起來,我也會覺有壓力的。沒想到,他就收拾收拾後,回房讀書去了…。這件事,給我很大啓發:用對了方法,縱使不是很直接,這階段的小孩也會聽懂你的心意的。自動去貼你的心的。但是,如方法還沒用對前,這階段小孩,他也不自覺的在追求自主權時,與權威的衝突、分歧、疎離,是常有的事。而且是,一次又一次的衝撞、絕裂、分離。會到什麼時候停止? 沒人知道。只有在雙方那一次或那一天,突然,一方或雙方同時,放鬆下來,聆聽對方,認同對方、接受對方…這種緊張關係,才會突然嘎然而止…。不然,就會像動物界,急欲成年的青壯、毛噪獅子,與父母衝突撕咬失敗後,幸幸然離群而去的畫面,也會常在人間發現…。
與這階段小大人的相處之道,就是要發自內心的尊重、聆聽、認同、接納。你能做的就是伴行、給予參考坐標。
「尊重」是指,知道他的想法,也知道他在生理上、性格上已進入,類獨立思考的階段。雖沒明說,但是總是渴望被父母在乎。尊重,不等於就是同意,而是知道了,聽到了。
然後,多「聆聽」他行為背後的想法。給予「認同」。通常,只要是你的小孩,想法不會乖異到,太不可思議。先認同他吧。讓他放下頑冥、爭面子的心。
再來,就是「接納」他的想法或行為。只要不是違科犯法或立即的危險,總是讓他有機會,可以自己歷練嘗試,增其自我認同感。
所以說,你能做的,對小孩最好的教養,就是當前面的各條件都做到了,就「伴行」與當他的「參考坐標」。即,保持一點距離,看著他前進 (反正,你也跟不了他一輩子),必要時才出現,給他當修正行為或做為的「參考座標」。
祝福你 --- 天下父母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