賴尚緯 NLP訓練師
圖斯特食研堂執行長
想起去年跟太太逛街時無意間發現一間新開的店,因為店外觀看起來挺有裝潢的,就讓我們倆上前去看一下店內是賣什麼東西。
一入店內立刻感受服務人員的訓練不夠熱情,當下我心中就產生了對這店的某種成見,後續不管店員如何介紹招牌產品的優點,我都無法產生購買興趣 (甚至還有點排斥感),最後買了2杯飲料後也就離開了。
回家後對這店一直有某種程度上的意見,我還在自己的臉書版上寫出對這消費體驗的個人看法; 但這篇文PO出來後,第一時間就被我太太砲轟,說我怎麼可以這麼沒有禮貌地就發表自以為對的言詞跟看法,其實我當下被她罵得有點莫名其妙,我還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,最後我在有點小爭執中還是把這篇言論的文章給刪除了。(雖然刪除了貼文,但我太太還是不太願意跟我說話。)
一開始我真的搞不懂自己有什麼錯,我有言論自由、也有表達看法的權益,而且我所說的過程也都是我自己的親身經驗。為什麼不能說、不能發表我個人的看法。
後來我透過NLP中的「三位人稱」找到我寫這篇貼文被討厭的原因了。
「三位人稱」是什麼? 就一般人常聽到大概就像是換位思考這類似的說法吧。但就NLP的專業解釋不是只有換位這麼簡單,也不太容易說換位就能換位,因為不簡單所以就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「三位人稱」吧。不過在解說三位人稱前,我想先利用一下隱喻。
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過:我們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「人際關係」。
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份子,也因為如此;我們都必須生活在人群中,很難在這個社會中獨自生存,而我們大部分的煩惱都來自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關係。因此「同理心」在人際關係中也變得格外重要。
當自己侷限或處於自我中心的觀點時,往往所能看到的都只是自己的世界。說真的這並不是好事 (也同我上述自己所犯下的錯誤),這不僅會讓我們陷入卡關的狀況,同時也侷限開拓自我視野的機會。
在我剛接觸NLP的學習中,讓我一學就會的便是「三位人稱」你也可以把這技巧稱為「三位人稱走位練習」。
「三位人稱」也就是「第一人稱(我)」、「第二人稱(你)」以及「第三人稱(他)」的定義來練習。
下列我就用我自己的範例來簡單說明:
「第一人稱(我)」
因為看到(感受)自己的體驗經驗,所以我產生了負面與批判的看法,因為我是用自己的角度來看事情,所以全由我自己說的算,這雖然讓我開心與自信了起來,但我也變得無法客觀的觀察到其他人事物的實際感受。
「第二人稱(你)」
揣摩我太太為什麼這麼討厭這番言論,因為她看到這PO文的內容認為文章內容過度批判,寫這篇文章又給人一種要展現專業卻又沒有具體展現專業的說明,簡單說就是有種瞧不起別人的感覺。
「第三人稱(他)」
換到店家的角度來看這篇言論,我會感到很難過與失落,或許我當天的服務不周,也有可能是店務當下某些情況導致的,但這並非是店家本意,縱使當下有疏忽也不需要如此的嚴厲批評或嘲諷,這會讓經營者的本人感到很受傷。
透過這「三位人稱走位練習」,最後我又回歸回第一人稱自己身上時,我發現自己真的不應該發表這種言論文章,因為你透過揣摩別人的感受(你真的進入這些人稱時),你會發現自己何需要這麼的刁難別人,你甚至會質疑自己為什麼會失去所謂的「同理心」,就當這一切走位過程你都經歷了之後,你也能真正的親身聽到、看到、感受到這一切的經過,你就能真正的得到答案與諒解。
我們在人際關係中,不經意的常用自己來看待很多事物,當自己的成分過多時,就容易渺小與輕視別人,就可能降低「同理心」反而逐漸擴大了自我中心。
同理心的能力如果太低就容易讓人產生「太過理性、人情味不足,甚至冷血無情」,導致缺乏關注對方的情緒與感受。
在NLP的學習過程,提升同理心也是一種「親和感」的基本能力,如果沒能讓自己的同理心到位,有時候就很難去真正的感受對方情緒,因為自己曾犯過這樣的錯誤,誤以為自己的觀點都是正確的,才造成與另一半的爭執,所以下次有想說什麼或想講什麼,記得先站在第二或第三人稱來看看,你真的會發現事情跟你所想的完全不一樣,漸漸地你又能回歸到那善解人意的「同理心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