賴尚偉 NLP訓練師
圖斯特食研堂執行長
創業這17年的過程中,自己也經歷過了許多的挫折及失敗,但與其談「失敗」這件事,倒不如來探討「失敗」的定義是什麼?多數人會把「成功與失敗」用一線之隔來區分,但真實的情況真的是這樣嗎?除了非黑即白難道沒有其他的說法來解釋嗎?
會選擇創業的人可能是因為夢想、因為生活又或著只是想逃離現在的工作環境。
我想起以前創業發生過的一些往事,莫約七年前…吧。
為了要測試品牌在經營型態的轉型,我刻意把長久穩定的品牌開設了一間轉型店,在規劃這轉型店的計畫時,腦中總是興致勃勃地想著他越來越好的畫面,因為要轉型品牌所以從包裝、設計、菜單、定價甚至到投資成本都高過原本定位品牌的二倍以上,認為這種萬事俱備的準備模式一定能讓顧客、市場都喜歡,都接受。
後來新店開幕了,結果有在我預期下順利進行嗎?當然是沒有。
過程還發生了一個我永遠忘不了的事情,開幕第一天有位常去舊店消費的客人前來新店購買早餐,他買了一份跟舊店類似的餐點,因為新店的包裝、份量與做法都調整成不同方式,所以客單價也跟已往不太一樣。
等餐點做好了要跟客人結帳時她竟然火冒三丈,並認為我們不過就是換包裝而已憑什麼賣貴給她,沒想到她竟然把餐點往我身上一丟立刻轉身離開(從此以後她再也沒來了),留下當場傻眼的我與員工愣在一旁。
發生了這事後續經營有沒有越來越順呢? 一樣是沒有。
後來這店的經營一直無法獲利,整整賠了8個月的錢,直到第9個月才損平。在這虧損的8個月裡內心所承受的壓力是很煎熬痛苦的,甚至還出現了自我否定的想法,
自責自己是不是決策錯誤、還是找的點位有問題、還一度質疑這種經營模式根本行不通。直到損平的第9個月才讓我知道,方法不是行不通而是機會點跟醞釀的時間還不夠。
因為想起以前創業發生過的事,來對比現在NLP學習過程中的「沒有挫敗、只有回饋」這道理,才發現人們是容易把當下的對與錯,用自身的所見所聞來定義它的成效與結果,一旦陷入過度主觀的思維時,就會忽略了學習加上練習所能帶來的驚人轉變。
與其不斷探討「成功與失敗」的結果,我們更應該重視每一次的事件所能帶給你的回饋是什麼,當我們經過無數次的回饋及驗證後,相信在未來的路上你也能找到學習進步的方法,不再是因為當下的一顆小石頭而阻礙你往前的機會。
會選擇創業的人可能是因為夢想、因為生活又或著只是想逃離現在的工作環境。
我想起以前創業發生過的一些往事,莫約七年前…吧。
為了要測試品牌在經營型態的轉型,我刻意把長久穩定的品牌開設了一間轉型店,在規劃這轉型店的計畫時,腦中總是興致勃勃地想著他越來越好的畫面,因為要轉型品牌所以從包裝、設計、菜單、定價甚至到投資成本都高過原本定位品牌的二倍以上,認為這種萬事俱備的準備模式一定能讓顧客、市場都喜歡,都接受。
後來新店開幕了,結果有在我預期下順利進行嗎?當然是沒有。
過程還發生了一個我永遠忘不了的事情,開幕第一天有位常去舊店消費的客人前來新店購買早餐,他買了一份跟舊店類似的餐點,因為新店的包裝、份量與做法都調整成不同方式,所以客單價也跟已往不太一樣。
等餐點做好了要跟客人結帳時她竟然火冒三丈,並認為我們不過就是換包裝而已憑什麼賣貴給她,沒想到她竟然把餐點往我身上一丟立刻轉身離開(從此以後她再也沒來了),留下當場傻眼的我與員工愣在一旁。
發生了這事後續經營有沒有越來越順呢? 一樣是沒有。
後來這店的經營一直無法獲利,整整賠了8個月的錢,直到第9個月才損平。在這虧損的8個月裡內心所承受的壓力是很煎熬痛苦的,甚至還出現了自我否定的想法,
自責自己是不是決策錯誤、還是找的點位有問題、還一度質疑這種經營模式根本行不通。直到損平的第9個月才讓我知道,方法不是行不通而是機會點跟醞釀的時間還不夠。
因為想起以前創業發生過的事,來對比現在NLP學習過程中的「沒有挫敗、只有回饋」這道理,才發現人們是容易把當下的對與錯,用自身的所見所聞來定義它的成效與結果,一旦陷入過度主觀的思維時,就會忽略了學習加上練習所能帶來的驚人轉變。
與其不斷探討「成功與失敗」的結果,我們更應該重視每一次的事件所能帶給你的回饋是什麼,當我們經過無數次的回饋及驗證後,相信在未來的路上你也能找到學習進步的方法,不再是因為當下的一顆小石頭而阻礙你往前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