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孟儒 NLP訓練師
赫威思資深講師
最近有課程夥伴分享一些他在學校當中輔導學生的案例,其中有一位是研究所學生想換指導教授,卻不知道該選哪一個才好。教授A研究的領域很吸引他,教授B的資源比較多,比較容易畢業…,許多的考量讓他遲遲無法做決定。這是我們在做助人工作、教練服務的人也常會遇到的狀況。
為何會有選擇障礙?
其實,一部分的原因是個案心中有一個負面景象的未來模擬,以及類似「萬一結果不如我所願,該怎麼辦?」這樣的內在對話。這種對未發生事物的負面預設,讓我們焦慮、恐懼。另外,大腦專注的時間是耗能的,如果有太多項目要做決定,容易造成決策疲勞,大腦運作開始偷懶、走捷徑。
要如何改善這種難以做抉擇困局呢?
首先,要對目標有正向且明確的描述(看到甚麼、聽到甚麼、感受到甚麼),還有經常去釐清甚麼對你而言是重要的(價值觀)。
例如:我重視"環保",則任何過度包裝的物品便可直接刪去,減少選項。重要的決策之前可以先列表將優、缺點寫出,再將自己調整到「有資源、生生不息的教練狀態(COACH state)」,再透過內在的(潛意識的)智慧去感知哪一個選項是心裡有共鳴、有熱度的。
你也可以換個「人稱觀點」,假裝你是別人去思考評估,藉以跳脫自我思維的慣性。害怕做錯決定要承擔後果的心態,有時也可能是跟過去父母教養的方式或童年受挫的經驗有關,可以透過NLP改變個人歷史......等運用時間線的技巧深入去探索。
十九世紀的丹麥哲學家齊克果說:「不做決定本身就是一個決定,不做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選擇。」
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人生如我們所想的那像,便從此刻起練習自己做決定,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做起!